别“听说”什么都信

我爸最近在化疗,开始有人谴责我们为什么不去医院陪着他,还有心情上班,还有心情上网,还有心情在家过日子。这周回家,我跟我爸聊天说起这事,我爸给我讲了一个他这礼拜去上班,在班上遇到我妈同学(这位阿姨在我爸工作地方打扫卫生)的事。我妈的同学说“你家**(我妈名字)怎么不上班呀?”我爸说“不上,我养得起。”我妈同学又说“不上班连保险钱都挣不来。”我问我爸她怎么会这么想呢?我妈在家挣的比她打扫卫生挣的多呀?!我爸说“你知道你妈上班比她打扫卫生挣的多,她不知道呀!她不知道听谁说你妈不上班,就觉得跟她一样不上班就不挣钱。同样的,那些人一听化疗,就觉得这病指不定得多严重呢!可能就是听说了,都没细想想,细问问什么毛病呀?但凡能多想点儿的也会觉得一边化疗,一边还上班呢,肯定是不严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靠听说来判断。读《重新理解媒介》的时候里面有一节专门讲传播中的“信息完整度”。一个撰稿人说“错别字不影响约稿频率。谁谁就是错别字满篇,照样被各杂志约稿。”这可能就是个“信息完整度”不够的例子,谁谁的妈妈是某机构负责刊号审核的,他的文章有错别字杂志也会被约稿的原因会不会跟他妈妈有关呢?!可能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关。片面的信息实际上会造成误解和分析的偏差。而大多数情况下“听说”恰恰是片面的,有偏差的,友邻“天人合一”提醒我“探究真理,而非人云亦云。避免因轻信、想当然而致不了解。经济学里的“信息不对称”的通感。”

再比如,我运营来往扎堆,好几个人跟我说,听说阿里竞争不过腾讯要倒闭了,听说来往没什么人用,听说阿里要放弃来往了。其实只要他们加入我的扎堆,就会发现半个多月,我的扎堆已经有两万四千多成员了。

很多事情瞎打听半天,“听说”什么都信,知道真相之后,是非常可笑的。比如有位编辑A问我写书评要多少稿费,我告诉他“5000”,他就到处打听,其他编辑都说不花钱呀!他就又到处打听为什么那些编辑不花钱,我也会写书评。于是我又被听说“跟某几位男编辑关系密切!”证据他们约稿我都会答应而且免费。可是我之所以告诉编辑A我收钱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我线上活动发赠书帖从来不跟打招呼,就自己发,发完了还就完了,就不理了,不开奖也不维护。最关键的是,我把每天的工作都集中在下午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偏要在这一小时里不断的发QQ信息“土豆姐帮我推荐一下这个!”“求土豆推荐!”“土豆帮个忙!”看完这条信息,怎么都想不起自己想干嘛了。在这种时刻就仿佛孙悟空看到了白骨精,别说帮他,不发火都需要很大的忍耐力!而其他那几位编辑也不全是男的,大多数都是已经有孩子的大姐,只是名字比较像男生,他们跟我约稿,总是先问忙不忙,而且在得知我怀孕之后,还主动不再约恐怖、激烈的书,而尽量选择平和的书约稿。

什么事屡屡碰壁的时候,我们习惯抱怨外在的因素,其实很多时候可能是内在的原因,向内找解决方法更快。读书群里,总是有个人抱怨其他人读书快,造成编辑要求收到书之后三周内交书评,而他根本没看完,写不出来。群里很多人教他怎么读书,如何能读的又快,又记的好。可是他就是不在意,只是一味的抱怨。其实只有冷静的想一下,就能想明白,这事不是他抱怨别人,要求其他几百人读书慢下来就能解决的。他如果能学习点读书方法,提高一下自己的读书速度。

之前看乐嘉的书有这么一段“在微博的世界中,感性的人们可以遇事多点理性和思考,少点冲动和口号。在避免永远做围观的看客,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的同时,也要避免我们自己怀善人心做恶人事。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内心有着强烈愿望和使命感,希望通过网络发声从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朋友而言,学会说话,说的有效有理有利有节是重要的功课。任何变革难免要有牺牲,但盲目的牺牲绝对不是变革。如果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社会,至少我们每个人可从改变自己开始。”

不是说听什么都不信,但是也别“听说”什么都信。对你没影响的事,听过就过了。对你有影响的事,好好想想,分析分析,真的去考证一下。刚才有个人问我,是不是因为我怀孕了,他骂我,我才不回应。是不是觉得怀孕了,全世界都该让着孕妇。其实我没怀孕的时候,别人骂我,我也不回应。之前有个人写了好几百字“爆黑幕”,分析出我是一写鸡汤文的屌丝男,有诸多缺点,精神分裂。后面这好几百人回复,唰唰每天都掉好几百粉,很多人就说你解释解释。我说我这经常写我肚子大了,我公公的事,我婆婆的事,这些解除关注的人,只要看看日记,广播就知道我是女的。很多解释和争论,完全没有意义,而且会让自己被负能量所影响。每次别人发给我链接说,你看他骂你,你看他说你,我都会发给他们我自我介绍里的一句话“解释和争论,只在两种情况下有意义,一种是这个人很重要,一种是这件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