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领导要写论文了,这几天他一直研究社交的一些书,我也跟着看了一些书。在豆瓣上总有一些陌生人给我发邮件,希望我给他们建议。可是我根本不认识他们,他们说的问题,我也都没有接触过,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说“我没有类似经验,真没法回答这问题。”前天跟领导讨论的时候说到类似的问题,如何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领导有个观点:当一个人精神足够强大、阅历、知识都成熟之后,更应该自己反思,而非注重别人的评论。除非这个人的意见很重要会影响,比如对事情有决定权。或者找个人你很在意,在你生活中有很高地位。否则别人的意见就没什么用。原因有三点:第一,别人可能自己都没活明白呢!不一定是明白人。第二,别人不一定真的了解你。第三,别人的评论有自己的动机。

既然深入了这个话题,我们俩决定做个实验。有个人经常说我写作水平差、文笔不好、都是鸡汤文,没什么用。最好别写了,女人不用有什么事业,安心生孩子带孩子得了。然后我们就选取了他为实验对象,研究他的评论。老奸巨猾的领导去试探了他,发现他其实没怎么看过我写的东西,他一直劝我不要写了,是因为我的专栏稿费比他的贵,他希望我别写了,他来写那几个稿费高的专栏。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聪明人。昨天下班接到某杂志编辑大姐约稿电话,看完资料开始写,1个小时后写完,种花,睡觉。早上起来开始改,改完交稿。我问编辑大姐为什么不夸我效率高,她在电话里沉默一会儿说“你一年也就几次有这效率,他(指我爱人)是不是出差了?!你一个人无聊的没事干呀?!”这个睿智的中年女人只是从我的交稿时间和一通电话就分析出我爱人出差,我很无聊的状态。在社交中,我们需要辨别出什么样的评论对自己是有益的,什么样评论不用去在意。

有些评论非常有价值,是必须听取的,重点思考的。比如我第一次在编辑部改稿的时候,领导让三位老师给我改稿(三对、三校),一位老师拿过来没看完就暴躁的说,这没法要,简直太差了,根本不符合逻辑。一位老师认真的看,逐段的看写出批注、修改意见、思路。最后一位老师找前面那位老师讨论了半天之后,写了自己的总结。领导把没经过思考就说出来的评论叫“语言暴力”,把经过思考的评论叫做“建设性意见”。而建设性意见大多数时候充满了经验和智慧,是我们需要重视和学习的。

我经常看某微信分享的案例故事,昨天的文章里有一句“未来感性的人才,会讲故事来打动人心的人,相较于理性思考的人才,可能会更加被企业和社会需要。”其实我倒是觉得,感性和理性是互补的,需要达到一种平衡,两样少了那一样,都会减弱自己的实力。

《状元媒》里有句话:“大羹必有淡味,大巧必有小拙,白璧必有微瑕。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这与《成功这件小事》里迦尼萨说的“就像这个世界如果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一样,缺点和优点也是自己拥有的同一个特质的表里两面。譬如说,喜欢独立作业的家伙,一见到人就会觉得累;相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的家伙,就无法完全集中精神与独立作业。”两本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类型的书,在人的优点和缺点上有类似的观点。

那些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批评,就像是破坏性地震,除了留下一堆废墟,没有什么意义。宁可跟明白人打顿架,不能跟混蛋说句话!价值观不一样,很多事情虽然浪费很多时间还是说不通!北京有句老话:我说玻璃球子,你听胯骨肘子。大家不在一个频率上,对一件事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把事情想明白了,就算别人误解,也不会在意,人也更豁达。我公公有次出门扔垃圾,有个拿相机的小伙子问”大爷这是谁的家?”我公公说”我的家。”对方不屑的说”谁信呀?!”我公公无所谓的回答”你不信,我骗别人去。”扔了垃圾,顺手就把门关上了。我说“您怎么不跟他解释解释。”我公公说“一辈子可能就见这一次,他又不是玉皇大帝,甭管他有什么想法,房本也是我名字呀!”要学会控制情绪。解释和争论,只在两种情况下有意义,一种是这个人很重要,一种是这件事很重要。都不重要就算了,把时间放在自己喜欢的事上面吧!

有个朋友说,其实你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什么地方,你得到的收获就在什么地方多。大家同样混豆瓣,之前问一个每月在豆瓣上收入大概两万的友邻,挣这么多钱有什么技巧。他说把重点放在运营自己的账号上,而不是放在跟人家吵架上。

读彼得·德鲁克的《旁观者》时,作者反复的强调人是多变的、多元以及独特的,而管理别人,管理自己都要顺应这些特质。实际上在我们生活、工作的社交过程中,无论别人的评价怎么样,我们都是有优点的,也肯定是有缺点的。通过别人或者自己的评价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比人云亦云的评论更重要。每次我看成功学的书,我领导就重复一句话“大多数时候,别人的成功经验在你身上没什么用,你只需要把你擅长的发挥到极致。”《幸好还有,爱和梦想》的题记里有句话“人生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那些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是我们怎么得到的。”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成长和收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