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别人,饶了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自己都会出现偶尔较劲的状态,有位前辈把这种情况叫做“少智慧”。这种“少智慧”的状态,有点像走进死胡同,我们执着于自己的认知,不肯妥协。而人生在世,无非“读书、历事、见人、行路”当你把经历过于执着一件事,占用大量精力,其他事必然受到影响,而当你集中精力的又是跟你没关系的事,那就更没什么用了。
我从不参与网络上所谓的爆黑幕、红人间的辩论、骂战。首先我不知道真相。其次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而我把时间花在这种,说跟我一分钱关系没有,又不太准确,真的找,又实在找不到那一分钱的事情上,真的是种浪费。最后这世界真的就只有黑白两种吗?真的只有对错吗?无非是大家的饭后谈资。狗仔队关注是因为人家指着这个挣工资,营销公司关注是因为指着这个炒作拉业务。我跟着瞎掺和,觉得自己好像是正义使者,其实让人家当枪使。尤其有这功夫关心别人的事,豆瓣不说每天有上千编辑约书评,也得有成百的编辑约稿吧!都不如想点自己的事,写稿攒点钱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
杨绛有句话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很多时候,眼界的狭小造成人的偏执,看书多了,人的眼界广了,自然就会知道,天高,地广,就不会那么执着了。“读书、历事、见人、行路”,从身边的各方面立体的吸收知识,立体的成长比单纯的依靠某一方面的要成长的快。历事少,见人少、行路少就多读书,这是开阔眼界最廉价的方法。很多人都有为什么同样的年纪,为什么别人比自己混得好的疑问。其实不光是因为对方先天的优势,更多的原因是很多人没有学会如何成长。
有时候我们回忆过去,把事情理解透了,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感慨。之前有位友邻跟我说“土豆姐,我要去广告公司工作了,你能不能给我推荐几本书。”说实话这个实在不是我擅长的,我唯一的广告公司的工作经验,是给他们兼职做了半年的文案。于是我约他到一位广告总监开的咖啡馆去聊,想让那位广告总监给他讲一下。而我们到了,大家互换名片之后,这位友邻执着于让我给他推荐书,我几次把话题引到那位广告总监做过的案例上,友邻都不以为然。直到老板接了一个电话对我说“土豆,我有点事出去一趟,你们聊着。”他走了以后,我指着墙上那张海报说“你觉得那广告怎么样?听说过吗?”他说“知道呀,去年的经典案例。”然后我指着老板给他那张名片的公司给他看。他才发现,原来那广告是老板做的。
最近很多人倡导把精力放在别人的身上,认为过度的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会变的自大,失去了方向,其实我倒是觉得,在成长到一定阶段,还是关注自己吧!每天净关注别人,分析别人的事,不如想想自己的事。关键你分析的还不一定对,之前看一广播说他分析了豆瓣红人出书的,觉得很多人是自己花钱出的书,买的某某出版社的书号。老大你没事吧!在这个大家都百度,懒得写东西的时代,我给专栏写的二百五自我发泄式文章,攒够了都有编辑问我愿意不愿意出合集,人家好几万粉丝的豆瓣红人还用花钱出书吗?而且人家那儿都注明了是出版公司做的运营,用了某出版社的书号而已,根本跟某出版社没关系呀。在哀悼某出版社躺中的同时我也自己反思,关注自己的成长,执着的关注别人的生活,别人的人生,不如放在自己的成长,自己的生活上。别瞎分析了,放过别人,饶了你自己,努力让自己过的更好。
其实关于对待网络的态度,我喜欢《本色》里的观点:“感性的人们可以遇事多点理性和思考,少点冲动和口号。在避免永远做围观的看客,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的同时,也要避免我们自己怀善人心做恶人事。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内心有着强烈愿望和使命感,希望通过网络发声从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朋友而言,学会说话,说的有效有理有利有节是重要的功课。任何变革难免要有牺牲,但盲目的牺牲绝对不是变革。如果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社会,至少我们每个人可从改变自己开始。”